教育,是強國建設、民族復興之基。教師,則是立教之本、興教之源。今年,是教師節(jié)設立的第41個年頭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要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,培養(yǎng)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。如何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、熱心從教、舒心從教、靜心從教,自覺踐行教育家精神?“尊重教師”是唯一答案。從過去,到當下,這個答案從未變過。
1985年,新中國有了自己的教師節(jié)。時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的王梓坤教授,永遠不會忘記首個教師節(jié)慶祝大會上,四名男生各自舉起一個方塊字,拼成——“教師萬歲”的景象。看到這一幕,最早倡議設立教師節(jié)的他,飽含熱淚?!敖處熑f歲”,四個大字簡簡單單,卻是最浪漫的時代告白。時至今日,回頭再看這一幕,仍受觸動,因為在這條自發(fā)的標語中,我們感受到了對于師者“傳道、授業(yè)、解惑”價值的認可與尊重。
歷史的回音猶在耳畔,今天新一代教育工作者對“尊重”的呼喚同樣質樸而迫切。一位教師朋友坦言:“比起節(jié)日鮮花、賀卡與掌聲,更期待被實實在在地尊重。”而這種期待,也折射出當前教育環(huán)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。
比如,對教師專業(yè)自主權的越界干預。有家長投訴小學二年級英語課時少,希望將英語課從每周1節(jié)增加到3節(jié)。也有家長投訴老師“體罰”,理由是“老師讓沒有完成家庭作業(yè)的小孩站著聽課”。當投訴權被濫用,不可避免會導致教師的專業(yè)權威性在某種程度上被消解,職業(yè)賦予老師的懲戒權也會成了“燙手山芋”,讓一些教師畏手畏腳。
再比如,教師工作內容與社會輿論認知之間,存在的認知落差??陀^來說,教師除上課外,還需投入時間和精力來了解學情、備課、教研、賽課。但部分人認為,“教師工作很輕松”“一天就上幾節(jié)課,還有固定寒暑假”……這種認知落差容易發(fā)酵出對立情緒,辜負“捧著一顆心來,不帶半根草去”的大多數。
理解是尊重的前提。無論是對老師教學的過度干預,還是漠視其付出,剖開來看,都是源于誤解。有的是對教育規(guī)律的誤解。教育具有長期性和滯后性,其完成往往不在接受教育的時刻。只有當人經歷生活錘煉后,教育方能形成閉環(huán)。這意味,教師的職業(yè)價值是長期的、隱形的,難以用短期、顯性、單一的評價指標來衡量。有的是教育公益屬性的誤解。人依賴于社會關系而存在,這決定了“育人”是一項需要家庭、學校、社會攜手的系統(tǒng)性工程。
將尊重落到實處,既需“剛”的支撐,也需“柔”的浸潤?!皠偂保郧逦闹贫然ㄔO,讓好老師的腰桿直起來。明確教師的權利邊界,細化懲戒權的操作流程,讓管理者有據可依、敢于擔當,將教育的專業(yè)主權還給教師。“柔”,暢通溝通機制,凝聚社會共識。打開校門,通過家長會、開放日等活動,讓家長和社會了解教師工作的復雜性與專業(yè)性。在真誠的對話中,深化公眾對教育規(guī)律和教師工作的認識,增進理解與信任。
木鐸金聲,滋蘭樹蕙。汪曾祺曾這樣回憶老師沈從文的授課,“他講得很誠懇,甚至很天真。但是你要是真正聽‘懂’了他的話,聽‘懂’了他的話里并未發(fā)揮罄盡的余意,你是會受益匪淺,而且會終生受用的?!痹谶@種聽與聽懂中,流淌著誠摯的“尊重”。(蘇群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