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天,某知名網絡人士吐槽一家知名餐飲企業(yè)引發(fā)輿論關注。而有關預制菜與消費者知情權的討論,也讓很多網友“選邊站隊”。
從目前媒體跟蹤調查和網友跟帖討論來看,其實,不管是預制菜還是知情權,消費者最終關心的還是那四個字——“食品安全”。需要注意的是,也有一種觀點對包括涉事企業(yè)在內的餐飲業(yè)充滿同情,認為現(xiàn)在做餐飲這行不容易,對企業(yè)要寬容些。估計在這場論戰(zhàn)中,不少餐飲企業(yè)或者投資者都會有這樣的感慨。
確實,現(xiàn)在做餐飲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(zhàn)。最直觀的就是,過去那些風光無限的大酒店,如今也不得不放下身段打折促銷,有的把后廚搬到線上做外賣,有的甚至推個小車加入街頭擺攤的行列,用幾十元甚至十幾元一份的打包菜品來吸引客流、增加營收。一些商家可能拼盡全力,也只能維持運轉,“活下去”這三個字,漸漸成了不少餐飲人掛在嘴邊的日常。

可就算日子再難,也得清楚一點:餐飲業(yè)的首要目標,從來不是只為了自身“活著”。老輩人常說,“做餐飲就是做良心活”,這話真是說到了點子上。不管市場如何變、經營有多難,守住良心才是這行的根本。換句話說,只有揣著良心做事,才能換來消費者的信任,才能真正“好好活著”。
這份能讓商家“好好活著”的信任,其實就藏在消費者每一次進店的期待里。走進一家店,點上幾道菜,我們潛意識里就已經揣著一份信任:相信這家店的食材是放心的,調料是安全的,后廚是干凈的,端上桌的每一道食物,都不會給健康埋下隱患。這樣的信任,不該被辜負,也不能被辜負。
要是把良心丟了,就算短期內撐住了,早晚也會“東窗事發(fā)”。一旦消費者的信任崩塌,商家就難逃被市場淘汰的命運。這些年,“丟了良心活不下去”的例子不算少:曾經紅極一時的連鎖品牌,因為一次食品安全問題,短短幾天就從門庭若市變得冷冷清清;苦心經營十幾年的老字號,因為一份不合格的檢測報告,積攢多年的口碑瞬間化為烏有。這樣的結局,沒人會覺得惋惜,因為大家都明白:在餐飲這行里,沒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,也沒有什么比良心更珍貴。

為了守護“舌尖上的安全”,制度層面的保障一直在不斷完善。就拿今年來說,“大動作”就有不少:7月,國家市場監(jiān)督管理總局“全國食品安全內部知情人舉報系統(tǒng)”正式上線運行,鼓勵行業(yè)里的“內部人”站出來“吹哨”;9月,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于修改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》的決定,這也是這部法律時隔4年再一次調整。一道道“防線”立起來,制度的籠子越扎越密,圖的就是讓大家拿起筷子時,能多一份踏實,少一份擔心。
可話說回來,制度終究是“死”的,執(zhí)行制度的人是“活”的?!芭陉P不住貓”,要是經營者心里沒有對安全的敬畏,沒有對良心的堅守,再嚴密的制度,也能被找到空子鉆。比如,有的商家表面上遵守流程,背地里卻在食材保質期上“動手腳”;有的后廚明面上打掃得一塵不染,犄角旮旯里卻藏著不少臟亂差。這些藏在廚房里的“貓膩”,外人哪能完全摸清、及時發(fā)現(xiàn)?
說到底,制度是“他律”,是他人拿著尺子監(jiān)督;良心才是“自律”,是自己放在心里的底線。只有當“自律”真正刻進每個從業(yè)者心里,真正把“食客吃得安全”當成自己的事、天大的事,食品安全才能真正落到實處。
“民以食為天,食以安為先”,這句老話說了一年又一年,放在當下的餐飲行業(yè)里,依舊不過時。因為不管做菜的工藝怎么革新、店里的流程怎么調整,做餐飲的良心不能變。而這,才是餐飲業(yè)最樸素,也最堅實的生存之道。
瞭望評論員 水木(顧敏)
圖片 視覺中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