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3日凌晨,成都天府大道上一輛小型汽車發(fā)生碰撞后越過道路中央綠化帶,起火燃燒,涉事車輛為小米SU7,造成駕駛人員死亡。
今年3月29日晚,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,小米SU7在智能輔助駕駛狀態(tài)下撞向水泥隔離帶,三名年輕女性命喪火海。
2024年9月,南京南站附近發(fā)生一起交通事故,車輛行駛中突然偏離方向沖上道路中間的綠化帶,車身底部起火燃燒。
……
一起又一起的交通事故,把碰撞后“車門鎖死”、智能輔助駕駛“接管斷層”等安全推到聚光燈下,讓大眾重新審視汽車安全。

安全困境 救援盲點
根據(jù)中國新聞網(wǎng)綜合報道,多名目擊者的行車記錄儀顯示,一輛小米SU7在行駛中先是搖擺不定,有網(wǎng)友稱一起等紅綠燈時,還聽到該車駕駛員在大聲吼叫。隨后車輛翻滾至對向車道并起火,多名路人主動參與救援,徒手或用工具猛砸車窗,但因車門無法打開且火勢迅猛,救援失敗。消防人員到場后,先用水槍壓制火勢,隨后用工具切割車身救援,現(xiàn)場方逐步得到控制。
記者了解到,小米SU7采用隱藏式電子門把手,碰撞后斷電導致外部無法機械解鎖,車內雖有應急拉手,但位于車內儲物格內側,如果駕駛員受到意外可能無法拉開車門。對比市面上部分汽車品牌采用雙電源冗余設計,斷電時仍可解鎖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9月24日,工信部對《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》強制性國家標準及三項強制性國家標準修改單公開征求意見。征求意見稿提到,每個車門(不包括尾門)應配置具備機械釋放功能的車門外把手,系統(tǒng)的設計應滿足在鎖止裝置處于鎖止狀態(tài)時,發(fā)生不可逆約束裝置展開或動力電池熱事件等事故后,非碰撞側車門應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況下,通過車門外把手開啟車門。征求意見稿特別說明,針對汽車車門外把手的事故后功能、布置位置及手部操作空間,文件新增了相關要求,提升救援便利性。
軟件軟肋 硬件硬傷
在安徽事故中,小米SU7在NOA模式下以116km/h行駛,遇施工路障僅給2秒接管時間,碰撞后3秒爆燃,這種“人機交接”的脆弱性暴露出智能駕駛的深層矛盾:系統(tǒng)過度依賴傳感器數(shù)據(jù),卻無法預判人類駕駛員在緊急狀態(tài)下的反應延遲。
2025年9月,小米召回11.7萬輛SU7標準版,提到對極端特殊場景的識別、預警或處置可能不足。
車輛碰撞后迅速爆燃的現(xiàn)象直指新能源汽車的結構性缺陷。從技術層面分析,燃油車起火多因油管破裂或電路短路,而電動車的電池熱失控則具有“鏈式反應”特征。
事實上,在2022年3月1日實施的《電動汽車碰撞后安全要求》(GB/T 31498-2021)中,明確要求電動汽車在碰撞結束后30分鐘內,REESS(可充電儲能系統(tǒng))不應爆炸、起火。
技術崇拜到系統(tǒng)安全
動力電池托底、燃爆等安全問題,一直是市場和用戶關注的重點。今年上半年,工業(yè)和信息化部組織制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《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》發(fā)布,對電池安全要求進行了升級,國務院在《新能源汽車產(chǎn)業(yè)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》中重點強調“提升整車安全性能”。
汽車產(chǎn)業(yè)的星辰大海,終究要建立在生命安全基石之上,唯有將技術狂熱沉淀為對生命的敬畏,才能真正駛向安全的彼岸。
事件最新進展:

小米集團股票一路下跌
記者注意到,10月13日,午后開盤,港股“小米集團-W”一度下跌超8%,收盤時下跌5.71%。

新華日報·交匯點新聞記者 莊園 季燃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