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,記者去基層采訪,有基層干部吐槽,現(xiàn)在不管什么工作,都要求“小切口”,上個月迎接上級檢查,5個部門帶來5個“小切口”任務,光匯報材料就寫了幾萬字,真正“切”下來的事卻沒幾件,以致于一些基層干部聽到“小切口”就頭疼。
“小切口”是指從具體問題入手,以點帶面、撬動全局,是一種務實精準的工作方法。善從“小切口”破題,深挖一口井、打穿一個點,能夠高效推動工作落地見效、立竿見影,讓群眾有感。一些地方在推進發(fā)展中感到無從下手或沒有章法,往往是因為沒找準“小切口”;而有些地方通過一碗麻辣燙、一爐小燒烤、一只鹵鵝等“小切口”,有效拉動了文旅市場和經(jīng)濟發(fā)展??蔀槭裁疵髅饕粋€很好的概念和工作方法,卻讓一些基層干部反感?
在個別地方,“小切口”被簡單化、標簽化、泛濫化,似乎不管什么工作,只要冠上“小切口”的名頭,就顯得思路清晰、方法創(chuàng)新。一個社區(qū)開展垃圾分類宣傳,美其名曰“小切口”“微創(chuàng)新”,實際上就是發(fā)了幾百份傳單,組織了一次清掃活動;某街道曾搞“便民服務小切口”,方案寫得天花亂墜,不過是把窗口牌子換了顏色。如此“小切口”,“切”了等于沒“切”。其實民生難點、痛點不是沒有,但一些地方繞問題而過,并未真正將其轉化為“小切口”。
有些“小切口”,與其說是“工作切口”,不如說是“材料切口”。在個別地方,工作還沒開展,總結先要準備起來。顯然,“切口”越小,對“雕琢”材料的要求越高。開會的人反復強調,寫材料的人拼命往上靠,但實際內容還是“換湯不換藥”;沒有明確具體的指導,基層干部聽得耳朵起繭、寫得搜腸刮肚,卻看不到真正的“切口”在哪里。
一些上級單位都有自己的“小切口”,基層被“切”得手忙腳亂。上面千條線,下面一根針,如今這根針還得繡出若干幅“創(chuàng)新圖樣”。會議一場接一場,表格一張接一張,檢查一撥接一撥,基層干部沒有時間真正靜下心來琢磨“切口”,遇到任務“打架”時更是無所適從。很多工作一開始轟轟烈烈,經(jīng)驗也寫了,領導也點贊了,但光靠基層“切”,資源沒跟上、政策沒配套、時間沒保障,最后往往曇花一現(xiàn)、草草收場。
基層反感的從來不是“小切口”,而是假“小切口”之名的形式主義、加碼折騰,導致“切口越小,材料越厚;切口越多,實效越少;切口越精,負擔越重”。“小切口”該怎么“切”?要“切”到“要害”而非“紙上”。“小切口”應該源自真實需求,背后是強烈的問題意識,不是為了湊亮點、上簡報,而是為了解決群眾實實在在的難處。要“切”得動也“連”得上。雖然基層工作天然就鏈接“小切口”,但如何切得實、切得準、切得有力有效,仍需上級單位和基層“同題共答”。上面給政策、給資源、給容錯空間,下面才敢切、能切、切得好。此外,也應避免多頭部署、重復考核,要有的放矢,聚焦重點任務、群眾急難愁盼,讓基層有時間、有精力深耕細作,而不是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”。
“小切口”更要“切得好”,這考驗智慧更考驗擔當。越是好的工作方法,越不應變味走偏,成為壓在基層頭上的新負擔、形式主義的新外衣。刪繁就簡、少些虛功、多些實招,切中要害、切出實效、切出民心,才能真正剖開基層治理的難點,繡出民生幸福的亮點。否則,還不如不“切”。
(陳立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