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
【賡續(xù)星火 再啟新程——信物見精神】
本期信物:楊靖宇印章(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藏)
這是一枚邊長15毫米,高30毫米的銅質獅鈕小方印,下部為正方形印臺,上部為一個造型生動的圓雕獅子紐,底部印面刻著“楊靖宇印”四個隸書字。它是東北抗聯(lián)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楊靖宇的辦公印章。如今,這枚經(jīng)歷過炮火、見證過機密的印章,或許成了人們與這位抗日將領“直接”的相遇。
1939年秋冬,為應對日偽軍的“大討伐”,掩護主力部隊安全轉移,楊靖宇冒著零下40℃嚴寒,帶著極少部隊與敵周旋。1940年2月15日晚,楊靖宇身邊只剩下了兩名警衛(wèi)員。幾天后,兩名戰(zhàn)士去找尋食物時遇害,日軍從他們身上找到了這枚印章,判斷楊靖宇就在附近,便增加兵力,封鎖搜山。
楊靖宇在身患重感冒、幾天粒米未進的情況下,只身一人與敵人晝夜周旋。由于漢奸的告密,敵人在三道崴子包圍了他,面對敵人的勸降聲,楊靖宇手持雙槍始終拼死抵抗,最終壯烈犧牲,年僅35歲。
1967年,吉林省通化縣興林鎮(zhèn)曲柳川村村民在鏟地時發(fā)現(xiàn)一個銅物件,洗干凈后發(fā)現(xiàn)上面赫然刻著“楊靖宇印”。這枚被日軍丟棄的印章,曾跟隨楊靖宇經(jīng)歷了漫長的艱苦歲月。如今,這枚見證了歷史風云的珍品,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。
印章外表光滑圓潤,在燈光照射下閃著光暈?;蛟S從前,它一直在文件紙頁上印證;如今,它仍然在歷史的書頁上鐫刻印證。
“楊靖宇”不只是一個名字,而是早已融入這片土地、沉入山河,成為中華民族記憶中不可磨滅的鋒芒。
監(jiān)制:張寧 策劃:李政葳 統(tǒng)籌:雷渺鑫 制作:趙鵬超 設計:楊經(jīng)國
資料來源:中國軍網(wǎng)、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、人民網(wǎng)